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 >> 廉政文化 >> 遗迹发现

发现重庆廉洁文化遗迹系列片之四丨火烧牌坊的故事

来源:风正巴渝网 时间:2017-09-29 09:47

近年来,重庆市纪委监察局在全市开启了发现重庆廉洁文化遗迹活动,对重庆市拥有的廉洁文化资源进行一次集中梳理,一窥历史中如繁星闪烁的廉洁启示。截至目前,已对区县31处廉洁文化遗迹进行了走访,搜集、整理相关文字4万余字,拍摄图片120余幅,制作电视纪录片5部。

今天,风正巴渝网推出发现重庆廉洁文化遗迹系列片之四:《火烧牌坊的故事》。

西支路是明清时代南川通往重庆的交通要道,被称为城西门户。在西支路的大路边上,以前到处矗立着石碑、石坊,密密麻麻象碑林一样。在这些牌坊中,最有名的是三道牌坊,而三道牌坊中最传奇的是第三道“德政牌坊”,后人称为“火烧牌坊”。

火烧牌坊的故事

火烧牌坊位于南川城西的西支路“土地塘” 附近。西支路是南川古时通往重庆的要道,也是南川西面出城的唯一出口,故称南川城西门户。因此,过去的西支路非常热闹,民众、商贾人来马往,轿子滑竿络绎不绝。古老的小巷镶嵌龙骨石路面,巷道两旁的铺面古色古香,房屋雕梁画栋,屋顶飞檐翘角。尤其是西支路的老人对三道牌坊记忆犹新,三道牌坊之间街道两侧的四块石碑,如今依然原地矗立,其中有两块在近代建筑的民房屋内。三道牌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后被拆毁,四块石碑因旧城改造也将异动。三道牌坊中最有意思负有传奇故事的是第三道牌坊。第三道牌坊原名“德政牌坊”,后为“火烧牌坊”。何为“火烧牌坊”?

据家住附近96岁高龄的唐仕英老人说,火烧牌坊建于清朝咸丰初年,该座牌坊小于第二道牌坊,但造型美观,雕刻精美。牌坊宽近4米,高约4米多。四根石柱、两根橫梁造型为框架状。四根石柱和两根横梁均为整条石,石柱面宽约50公分。牌坊下部一大两小三个通道,两个小通道约70公分宽,大通道宽约2米。牌坊的上部为小框架,两根横梁之间的空档嵌有石板,石板两面均刻有文字,雕有花草。两端的小框内同样嵌有石雕花板。框架的石柱和横梁上也刻有花边。

说起“火烧牌坊”,老人们还讲述了它传奇的由来。相传,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外籍人任南川知县,在南川任职十年,自认为政绩累累,想给南川人民留下记忆,就在咸丰初年离任前建了这座牌坊,既为自已树碑立传,又为南川留下看得见的永久性建筑。殊不知,这位县令在南川空谈的多,务实的少;收受贿赂的多,为民惠民的少。在任时,民众敢怒不敢言。离任后,人们将愤怒和怨气洒在他建的石牌坊上。这天,人们一怒之下抱来干柴、稻草,堆在牌坊周围,一把火将知县德政牌坊烧之。从此,人们就将知县德政牌坊叫做“火烧牌坊”。“火烧牌坊”由此而得名。

在南川历史上,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据《南川县志》记载,当时的知县叫巍崧,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5年)到南川上任,咸丰四年(公元1855年)离任。巍知县肚子里很有点墨水,精通百家九流,但性情残暴,好利贪财。如果某人的“包袱”没有塞得够,不管是哪样案子,他见你是读书人,就先考你背一本书,若背错一句,便是一顿严刑拷打;见你是个艺人,就考你这样那样的业务知识,若答错半句,也是一顿毒打。到后来涉案者拿钱消灾。

巍知县在南川任职10年,好事没有,坏事做尽,收刮民财,中饱私囊。南川民众恨死了他,背后叫他“喂不饱”,还有人用他的名字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委鬼为官,成何政府”;下联是:“山松作怪,害我良民”。然而,他就在离任前还居然树碑立传,修一座德政牌坊,有两个曾得过知县好处而又善舔肥卖乖的人,还在牌坊下面摆一碗水和放一面镜子,意思是知县“清如水,明如镜”。老百姓一气,一把火烧了牌坊。160年过去了,牌坊虽毁,却留下了“火烧牌坊”的地名和“火烧牌坊”故事的流传。(南川区纪委供稿)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