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网站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大连光源”总负责人杨学明
——打造“世界最强光源”

时间:2018-03-26 17:13

杨学明在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真空腔体前。
 
自由电子激光谐波放大器。
 
杨学明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杨学明在大连化物所实验室真空腔体前。 自由电子激光谐波放大器。 杨学明在实验室与学生交流。 杨学明,1962年10月生于浙江德清,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海外华人物理协会亚洲成就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和德国洪堡研究奖等奖项。

    世界上唯一运行在紫外波段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它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该装置属于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在能源、材料等重要领域中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个装置就是有着“中国神光”之称的“大连光源”。

    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光源”总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学明,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当问及当时的感受时,杨学明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两会,能够有机会建言献策,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力量。”

农家娃步入科学殿堂

    1962年,杨学明出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一个小村庄,恢复高考第二年,16岁的他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成为了一名大学生。

    “我姐姐和哥哥没赶上恢复高考,错过了读大学的机会,我哥哥至今还在老家农村养虾。”杨学明说,“比起他们,我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因为有机会上了大学,才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大学为农家子弟杨学明打开了一扇窗,在这里,他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醇。从未接触过英语的他,从字母学起,杨学明至今还记得那台新安江牌收音机,那是他学习英语的好帮手,一有时间就捧着它收听英语节目。苦学让杨学明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到大学三年级时已经能阅读英文原版的物理学专著了。“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课外还找来物理学专著自学。”杨学明给当年教过他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大学之前,作为一个懵懂的农村少年,杨学明的理想是空白的。进入大学后,他萌生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当一名大学老师。

    大学三年级时,他对自己的未来开始具体规划,首先就是考研究生。经过不懈的努力,1982年,杨学明顺利考上了大连化物所的研究生,成为中国著名化学家张存浩和朱时清教授的学生,正式与科学研究结缘,从此进入了令他着迷了一辈子的研究领域——分子反应动力学。

    1985年,杨学明在大连化物所获得硕士学位,第二年便前往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1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5年,他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研究工作。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他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在专业研究上有所建树,更激发了他对科研的浓厚兴趣,树立了他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和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

    2000年,杨学明被评为某研究所终身研究员时,国际化学动力学专家在给杨学明的评审信中,给予他高度的评价,认为凭他的研究表现可以在美国最好的大学拿到终身教授资格。

一切从头开始

    “我会回来的!从出国深造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就有这样一个声音。”杨学明说,虽然长年在美国做研究,但他始终心系祖国,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

    “在外总是有种漂的感觉,尤其闲下来时,心中总有一种东西让我放不下来,有时甚至让自己都不能专心做研究。”杨学明说,这就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对故土家园的眷恋。

    与此同时,大连化物所的领导和专家们也一直关注着这位自己输送出去的优秀学生。

    2001年,杨学明应邀来大连化物所访问,中科院院士、时任大连化物所所长的包信和正在外地出差,迫不及待地拨通了杨学明的电话,邀请他回大连化物所工作。

    包所长的一番话一下子点燃了杨学明深藏心底的回归故园的心愿。此时,杨学明自行研制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成果,研究工作有了很好的进展,如果回到大连,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是杨学明心意已决。

    这年8月,杨学明的导师给包信和写了一封长达3页的推荐信,信中写道:“在过去的30年内,跟我一起从事研究的研究人员约有140位,但其中真正学会各种复杂的交叉分子束相关实验技巧,而且能够设计、建造并从事精确的实验,到目前为止,可能非杨学明莫属了。”

    同年,杨学明出任大连化物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其选项”的首席科学家。大连化物所惜才如金,特事特办,立即拨付给杨学明1000万元启动经费。

    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2004年杨学明全职回到大连,并立刻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申请获批后杨学明内心很激动:“我终于能以中国的名义,向世界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了。”

在科学的世界里尽情放飞思想

    回国后的杨学明一心专注于科学研究。令他欣慰的是,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国内科研环境比预想的要优越得多,科研经费投入大,研究氛围好,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时代蕴含着新机会,你可以在科学的世界里尽情放飞思想。”杨学明深有感触地说。

    杨学明办公室对面就是实验室,那是他最喜欢待的地方,各种设备,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被蜘蛛网般的线缆连接着。

    “每个仪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杨学明自豪地说,因为这些仪器几乎都是他领导设计研制的。以问题为导向,制作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正是他在化学反应动力学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的金钥匙。

    “如果科普一下,‘大连光源’就是一套先进仪器,装置中90%的仪器设备均由我们自主研发。‘大连光源’属于第四代光源,在化学、能源、物理、生物、环境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杨学明说。

    过去20多年中,杨学明的系列性研究工作将化学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通过与理论研究者合作,解决了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在反应过渡态动力学以及非绝热动力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获得多项重要科学奖励。他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有12篇论文发表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杨学明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化学动力学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使得大连化物所成为国际上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最重要的中心之一。

    除了专心做研究,杨学明热衷的另一件事就是培养学生,这也实现了他曾想当一名老师的夙愿。他说:“科学需要传承,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就是延续科学的生命。”

    杨学明的实验室,吸收了一批充满活力、赋有创造力的年轻学者和研究生。他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甚至辩论科学问题。他教育学生一定要有好奇心,鼓励学生们要有奇思妙想,敢于大胆尝试。他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发仪器的能力,在他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对设计仪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研发过程中实现对科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杨学明为学生们的成长发展操了很多心。

    眼下,杨学明又操心起了辽宁的发展。他说辽宁作为东北的重要科技基地,尚无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技设施,他希望负责重大科技设施立项和建设的相关部门,要重视落实这一科技创新任务,加快推动重大科技设施在辽宁的立项和建设,进一步推动东北科技高地建设发展。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