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网站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8-03-26 17:22

    ■认识并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

    ■坚持人民性,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这一论断为历史事实多次所证明。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败的鉴定者。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为解决农村贫困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近年来在辖区内建成了近百个“幸福院”,免费为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提供住所和生活必需品。宝塔区政府还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对有意向照顾独居老人的困难家庭劳动力进行培训,让贫困户带薪上岗成为独居老人的“专属保姆”,使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都能得到保障。图为春节前夕何家沟村72岁的独居老人冯志清为自己的“幸福院”公寓贴福字。(据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报告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源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宗旨意识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把握。

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力量源泉

    认识并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虽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艰辛历程,但始终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其重要因由之一是没有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无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抑或辛亥革命,封建地主阶级开明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均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共同特点为未认识或未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这些运动和变法在腐朽而保守的封建专制势力和帝国主义列强面前很快败下阵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那时起,共产党人就逐步认识到,党的事业若离开人民群众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将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认为革命的力量源泉来自民众。他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周恩来同志也一直强调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我们中国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力量的源泉就在于人民。归根到底,一切胜利的取得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均为尊重人民群众愿望,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有力例证。

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目标

    生活幸福是人民的理想或愿望获得满足而催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和情感状态,它反映了人民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公开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讲话宣示了他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他还曾表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人民性,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这一论断为历史事实多次所证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立了政权,却并未满足人民对土地、人权等切实利益的期待;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仍未满足人民对土地等问题的要求;国民党政权的建立,虽曾一时形式上统一全国,但与人民离心离德。反观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即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强调:“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他还指出:“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在1937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也指出,中国共产党所奋斗的革命的总的目标之一是解除人民痛苦与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一主张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问及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改革的问题时,周恩来同志强调,因为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要人民生活富裕起来。1954年周恩来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已十分重视人民生活福祉,以土地问题为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建国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土地改革,皆以满足人民对土地的渴望为孜孜追求。不但实现了农民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还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公平正义”“有尊严的生活”。种种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人民的期待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都是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动力源泉,亦为中国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成败的鉴定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亦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败的鉴定者。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即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依据。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大生产运动的实行使边区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制度使人民获得了民主权利,真切领悟到“民主就是咱大家当家”的真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享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无不渗透着强烈的人民性,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不但是改革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2013年7月11日,他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引用了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论衡》的名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其重在强调,为政者施政的效果为何不是由施政者自己去评价,而是由人民群众去评价。把评价工作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群众答不答应、群众高不高兴、群众满不满意”一直以来都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成效的标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政府的决策是否合乎人民的利益等等,都需要人民群众去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民群众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力量源泉,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败的鉴定者,人民群众的期待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共产党人只有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才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作者冯兵单位: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