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国:鞠躬尽瘁彰显强国壮志

来源:风正巴渝 时间:2018-05-02 17:19

    刘子如幼小成为孤儿,因贫误学,深感文化贫乏之缺憾。一生为教育沤心沥血,或成立教育机构亲力亲为,或倾其所有捐资助学。他“慷慨乐捐,成人之善,声誉日隆,而善心益发”。主张孤儿与贫家子女不乏可资造就之才,与富家子弟理该有享受教育的同等权利。所以,当实业开拓刚刚有成之时,便将他的决心毅然化为行动。

    他创办的孤儿院班次“分高初两级”,从课程设置来看,既依照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条例施行细则,又从自身的教育实际出发,加以综合实施,比如,“工业系之木工、石工、泥工,农业系之种菜、种花、种树,其他筑路挖土,亦是男生主要工作,女生则有缝纫、烹饪等事”。课程设置不尚空谈,重在实习。如“本院木器一有毁坏,立即令院生自行修理或另造,其他如泥石各科亦皆如是”。他认为,“教育若不从此点着手,自后成人仍将不免成一社会上之废物也”。当时院内一长约数十米的回廊,就是由一石工领头,在课余带领学生“以工代游(游戏)”建成的。

    重庆孤儿院坚持养教兼施,凡属院内学生,都是“每日晨早四点半钟起床,盥洗后就上早操及自习,早饭后扫院完事,即有六小时至七小时之讲堂(授课)”,结束后再做游戏或参加劳作。晚餐后有夕会,由老师召集学生总结一天学习,夕会结束,上两小时自习,九点钟才分别就寝。当时入院孤儿,不分男女,凡年龄在12岁以上的,规定都要自己洗衣服。虽不属于国民学校或高等小学校,但基本上按照同级同类学校规格标准严格办学,院方对孩童的行为养成极其重视,抓得很紧,渗透各方,将教养兼施落到实处。

    教养兼施方针不仅在校内严格践行,还让孩子们走上社会,服务民众。该院在小梁子(属今渝中区)设有售货部,出售学生们生产制作的各类作品,深受市民喜爱。当时重庆新蜀报、大江日报、商务日报等媒体记者先后前往采访,对校内园地房屋以及学生寝室之整洁,办事人员之负责任,院务进行之有秩序,深为佩仰。记者更见廊柱上贴有学生手写横条,上列各省人口面积,亲见孩童往来其间,目视而心动,已然增加新知常识。于是慨叹:“此种生气勃勃之现象,使能普及于一般社会,中国庶不至如目前之中国。”

    教养兼施理念融入了刘子如先生深厚的慈悲情怀和富有超前的教育意识,完善的办院组织和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教养模式,为重庆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重庆慈善教育的开篇之作,至今仍是值得教育界和全社会发掘的珍贵读本。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