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活动感悟为民情怀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8-06-11 09:2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2015年,他首次离京考察,第一站就选在鲁甸地震灾区。习近平总书记对灾区的关心,极大鼓舞了鲁甸干部、群众的心,激发了他们重建家园的热情。近年来,鲁甸灾后恢复重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民房重建、民生设施、基础设施重建、特色产业培��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殷殷嘱托,也是他念兹在兹、无日或忘的执政理念。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重如千钧—五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数十次深入地方调研,走访群众、问计民生。凡是群众关心的事,他都仔细察看过问;凡是关乎人民利益的问题,他都重点调查研究。一举一动,始终彰显为民意识;一字一句,无不饱含为民情怀。

    “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2012年12月29日,太行山深处的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河北省阜平县,残雪未消,气温低至零下十几摄氏度。

    29日下午从北京出发,30日下午离开,20多个小时,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两个贫困村,召开两场座谈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第二次地方调研。

    据媒体报道,这次考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的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他特别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不畏山高水深、不畏路途遥远,调研的时间再紧,也要到困难群众家里看一看。纵览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调研考察的路线图:甘肃定西、四川芦山、贵州遵义、湖南湘西、宁夏固原……特困地区、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占了很大一部分。从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沟村到大兴安岭深处的伊尔施镇,再到山高路险的湘西十八洞村,许多偏远难行的贫困乡村,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从跨陕、甘、青、宁的六盘山区,到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武陵山区,几年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已踏遍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自己对困难群众的高度牵挂。有言必有行,从2013年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去基层看望慰问群众。

    “快过春节了,知道你们有困难,特地来看望你们。”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内蒙古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在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家中,他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当年我离开梁家河,人虽然走了,但是心还留在这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带着他自己出钱采办的年货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看望乡亲们,给乡亲们拜年。

    “扶贫措施落实得怎么样,家里还有哪些实际困难?”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德胜村,先后走进困难群众徐万、徐学海、徐海成家看望。在做了手术不能干重活的徐学海家,习近平总书记一边鼓励他要乐观坚强,一边嘱咐当地干部要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话温暖人心。

    回眸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足迹,一年又一年,一地又一地,变换是时间、空间,不变的是始终将困难群众放在心上,始终对人民饱含深情的初心。

    “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

    “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是食品安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垃圾焚烧能不能不有损健康、养老服务顺不顺心、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等等。”在2016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的衣食住行,每一样都牵动习近平总书记的心。

    他关心职工就业——2013年,在辽宁沈阳考察时,他进社区看望下岗再就业职工,并指出要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让在就业创业上需要帮助的群众都得到帮助、在生活上需要保障的群众都得到保障。

    他关心群众健康——2014年,他在江苏省考察,专程来到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卫生院,走进诊疗科室,察看医疗设施。在慢病门诊,他同前来就诊的村民魏定瑜亲切交谈,询问看病方便不方便、医疗费用贵不贵、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满意不满意。

    他关心食品安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省。在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考察时,他询问可检测、追溯食品安全的快速检测仪、手机支付系统性能。听说检测仪是国外设备价格的1/10,他关切地问:“农贸市场都有了吗?”

    到村民家里坐一坐,看看锅灶,摸摸被褥;到村民开的店里转一转,问问销路、算算收入……在一次次的基层调研中,他看得细、更问得实。

    难忘在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他牵着85岁的张景枝老人的手关切询问:家里一年产多少粮食,种的蔬菜够不够吃,农业补贴和低保、医保等政策是否享受到,对新农村建设有哪些要求?

    难忘在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他在村外的一片水稻田旁下了车,沿着泥泞的田埂走进稻田。“总书记问我水稻都销向哪里、卖得好不好,还叮嘱我们,‘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东城镇党委书记兼镇长黄南哲回忆说。

    于细微处见真情。和群众在一起,总书记是平易近人的老朋友:在村民家里,他和大伙一样盘腿而坐;进了厨房,他舀起水缸里的水尝尝;在养老餐厅里,他亲自为七旬老人端饭;在儿童福利院,他伸出大拇指向聋哑儿童学习哑语“谢谢”……

    和群众在一起,总书记聊的是家常、说的是大白话。“我听你们说说心里话,咱们唠一唠。”朴实的语言瞬间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正如他本人在《之江新语》中所说的:“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

    现在过得好不好?还有什么困难?聚焦问题,体察民情,在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次驻足都彰显着对“人民福祉”的关切;“人民群众的事情就是我们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每一次深入基层,都有一个相同主题,就是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宣示。

    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关键在于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于群众的关切,不能止步于了解,更要着力解决。

    察民情、思对策、出实招、办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调研时,始终在深入思考、认真研究,为群众谋划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他曾表示,调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各级领导干部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

    缺水干旱是甘肃人民生活中的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十分重视。2013年2月3日,他专程来到甘肃省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了工程建设情况,并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2014年1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尔施镇的林业棚户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郭永财家中。当看到老郭一家6口人挤在38平方米的简陋平房里时,他十分关切地向当地干部了解棚户区的改造情况,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他是最关心百姓的人。”在一次次调研中,他给社区建设“支招”:“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要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各种资源,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他为扶贫搬迁新村建设“指路”:“新村建设要同发展生产和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民族、区域、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

    在调研中,他这样要求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他这样嘱咐大家:“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我们就要努力去办,而且要千方百计办好。”

    伴随着一串串调研足迹,习近平总书记将困难和问题带了出来,把幸福和富裕送了进去。回眸所到之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人民群众的期盼逐步变为现实:搬进新楼房、修建新公路、有了新收入……(沈熙)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