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02 古诗两首
其一 家风
自古清正何处寻?见贤思齐问家风。
尚书比廉惊晋武①,宰相祭礼泣玄宗②。
陶母责子封腌鱼③,郑家嫁女翻囊空④。
千秋家训告后人,庐州东壁念包公⑤。
注:
①三国及西晋初期,胡质(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胡威(西晋官员,官至尚书、前将军)父子俩皆以清廉著称于世。据《晋书·胡威传》记载:(胡威)后入朝,(晋)武帝语及平生,因叹其父清,谓威曰:“卿孰与父清?”对曰:“臣不如也。”帝曰:“卿父以何胜耶?”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帝以威言直而婉,谦而顺。
②唐玄宗时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儿子卢奂在广州作太守时,不为当地的奇珍异宝所动,能保持清廉节操,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唐玄宗嘉其美政,为其写有赞词:“专城之重,分陕之雄,亦既利物,内存匪躬,斯为国宝,不坠家风。”据《新唐书·卢怀慎传》记载:帝后还京,因校猎、杜间,望怀慎家,环堵庳陋,家人若有所营者,驰使问焉,还白怀慎大祥,帝即以缣帛赐之,为罢猎。经其墓,碑表未立,停跸临视,泫然流涕,诏官为立碑,令中书侍郎苏颋为之文,帝自书。
③晋朝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在年纪轻时担任负责河道和渔业的官吏,他曾经把一坛腌鱼赠送给母亲。母亲问这是哪里来的?使者答道:“是官府所拥有的。”母亲便将腌鱼封好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还增添了我的忧愁啊!”《世说新语》有记: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④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官被罢免后没攒下钱财,只是凭着卖画来糊口,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线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这首诗,其贫困如斯,气节如此,家风传世,没折美名。
⑤据南宋《能改斋漫录》记载《包拯家训》: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译文即:包拯在家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不顺从我的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包拯)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告诫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包拯的这则家训是他生前对子孙的告诫,并让其子包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寥寥数十字,凝聚着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品质和清正廉洁、严以持家的家风,虽千载之下,亦足为世人风范。
其二 古贤
莫言廉洁难,古来皆有贤。
两袖清风影①,四知明月间②。
司城拒宝玉③,太守取一钱④。
修得浩然气,何惧饮贪泉⑤!
注:
①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七绝·入京》)
②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后汉书·杨震传》)
③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春秋左传》)
④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后汉书·刘宠传》)
⑤晋代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不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晋书·吴隐之传》)
投稿人:钟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