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纠治不担当不作为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5-04-09 08:20:34

特邀嘉宾

宋秉洲 重庆市綦江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周洪峰 浙江省杭州市监委委员

丁兴建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员干部如何理解把握“担当”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新时代以来,制定修订了哪些制度规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当前该问题有哪些突出表现,相关行为可能触犯哪些纪法规定?怎样坚持正向引导,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我们特邀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交流。

党员干部如何理解把握“担当”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新时代以来,制定修订了哪些制度规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周洪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深化思想认识,实干担当、拼搏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关于何为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敢于旗帜鲜明,敢于较真碰硬,对工作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敢于担当,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强调敢于担当,是为了党和人民事业,而不是个人风头主义,“飞扬跋扈、唯我独尊并不是敢于担当”。

关于为什么要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能够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敢于担当、英勇斗争。”今天,我们肩负使命任务的艰巨性、面对风险挑战的严峻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全党继续发扬担当和斗争精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关于怎样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只有态度,没有能力,担当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强调党员干部要在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为大局担当;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推动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形成“头雁效应”;强调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脚踏实地把既定的行动纲领、战略目标、工作蓝图变为现实。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提振精气神、砥砺新作为。

宋秉洲: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逐步构建起一套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既为干部撑腰鼓劲,又划清底线红线,激励效应不断显现。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既对工作中不敢斗争、不愿担当等问题进行了约束规制,也对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等作出规定,充分彰显党的纪律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纪律规矩捆住的只是胡作非为的任性手脚,而遵规守纪拥有的将是干事创业的自由空间。《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既明确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也要求问责必须权责一致、错责相当,要依规依纪、实事求是,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政策和“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重要原则,有利于充分调动和保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把区分优劣、奖优罚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作为干部考核工作的基本任务,进一步优化考核内容和改进方式方法,为促使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树立了鲜明导向、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并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有效激励广大干部见贤思齐、奋发有为。《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明确,对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职责不担当不作为的,依规依纪追究责任,对“一把手”要充分发挥担当示范作用提出要求。《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吸收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健全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对于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等等。通过一系列规定,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提供了制度保障。

不担当不作为问题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当前该问题有哪些突出表现,相关行为可能触犯哪些纪法规定?

宋秉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通过思想引领、制度重塑、监督压责、严肃惩处、激励赋能等系统性举措,思想根基全面夯实,制度体系日趋健全,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显著增强,基层活力充分释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作风保障。

成绩有目共睹,但决不能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纵观近年来全国查处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该拍板不拍板,“三重一大”事项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有的工作不用心、不尽力,疏于监管、失察失责;有的回避矛盾问题、推诿扯皮,接受任务拈轻怕重、挑肥拣瘦;有的瞻前顾后“怕出错”、敷衍了事“打太极”,等等。这些行为影响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妨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警惕严肃整治。

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成因复杂多样。一是思想“总开关”松动。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上搞形式、走过场,精神之“钙”逐渐流失,从而失去实干的精神支柱,丧失奋斗的内生动力。有的宗旨意识淡薄,未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个人得失凌驾于职责之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不是为群众“省心”,而是为自己工作“省事”,本质上是脱离群众。

二是责任“动力源”缺失。有的领导干部对落实管党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认识不清、思路不明、措施不力,对干部作风问题视而不见。个别党员干部存在“多干多错”的错误心理和“等靠要”思想,怕出错、怕被追责,不敢担当,不愿“涉险滩”、“啃硬骨头”,出现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难题往上交、面对危机向后躲的现象。

三是能力“硬支撑”不足。部分干部不注重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不能准确理解党中央大政方针的核心要义,对工作要求标准不高、谋划不足,遇到困难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缺乏政治担当、责任担当。部分干部“本领恐慌”,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面对改革攻坚任务时“不会干”,对重点工作“不推不动”,依赖“上级先出经验再跟进”。

丁兴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从多方面、多维度对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提出要求,刹住了一些不良风气,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然而,也有个别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推脱躲绕,在工作岗位上“混日子”,习惯于“打太极”,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有几种情形:“空喊型”,表态多、调门高,工作粗疏、作风漂浮,落实工作做选择、搞变通,对自己有利的就干,不利的就不干;“躺平型”,奉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工作中“不喊号子不拉纤,卷起袖子一边看”,落实工作不推不动,甚至推而不动;“梗阻型”,工作中冷硬横推、推诿扯皮,机械强调“不能办”而不研究解决“怎么办”,遇事消极应付;“太极型”,热衷于分解任务、相互“调度”,遇到需要攻坚的工作就左躲右闪、讨价还价;“甩锅型”,习惯当“二传手”,层层签订“责任状”,该担责不担责、该拍板不拍板,机械分摊分派。

不担当不作为行为因发生的领域、造成的后果、主体身份等因素不同,可能面临不同纪法责任:如果责任人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或者履职不力,造成危害后果的,则违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七十四条,系违反政治纪律行为;如果在联系服务群众中不担当不作为,消极应付、冷硬横推,损害群众利益的,则违反《条例》第一百二十六条,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如果表现为“新官不理旧账”,或者在工作中不敢斗争、不愿担当,面对重大矛盾冲突、危机困难临阵退缩,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则违反《条例》第一百三十条或第一百三十一条,系违反工作纪律行为;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造成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后果的,还可能涉嫌渎职犯罪。

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升级打法,持续深化整治不担当不作为、遇事推诿扯皮等问题?

宋秉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担当不作为,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作为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点上查与面上治相结合,从专项整治、警示震慑、强化监督到建章立制,实现“全周期管理”闭环。

一是靶向发力精准施治。抓住“关键少数”才能管好“绝大多数”。要压紧压实“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责任,以模范行为、模范作风带动大多数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做有为之人。要从问题突出表现看共性、找规律,瞄准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专题调研等方式,围绕重大项目、重点岗位、重要窗口等开展点穴式监督检查,对“躺平式”干部开展系统排查。结合日常监督、巡察监督、信访举报等渠道了解的情况,对“躺平式”干部精准画像,立好整治靶向标,实行项目化推进、流程化运作、清单化管理,增强纠作风、严纪律、强担当、促落实的叠加效应。

二是持续释放震慑效应。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完善责任清单,健全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责任体系。深化清单明责、督责、问责全链条机制,着力解决责任“虚化”“表面化”等问题,坚决查处履责不力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党员干部知责、守责、担责、尽责。坚持“零容忍”态度,对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健全完善“一案双查”机制,倒查领导责任,以严厉问责倒逼管党治党责任落实到位。对明哲保身、碌碌无为,不敢斗争、不愿担当的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处理的处理,不断释放干事创业正能量。

三是整合各方监督力量。建立以党内监督为主导的“1+N”监督融合机制,统筹推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程序契合、工作融合,通过信息共享、联合督导、线索移交、联席会商等形式,合力把问题摸上来。通过公布举报电话和网址、下沉流动接访、推行“码上举报”“廉情驿站”等,让群众参与监督,广泛收集相关问题线索。用好“数字监督”,通过构建智慧监督模型、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建立智能预警机制、规范处置流程体系等系统性工程,实时发现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线索,提升监督质效。

四是推动完善制度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构建更加严密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公权力在法规制度框架内规范、廉洁、高效运行。干部考核是激励干部的“指挥棒”,要健全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干部,推动形成激励干部干事担当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周洪峰: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论述,创新监督方式、深化专项整治、强化制度约束,持续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提升治理效能。实践中,杭州市纪委监委用好“三张表”,精准识别、靶向纠治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问题。

首先,用好企业和群众呼声的“民意表”。紧紧盯住影响营商环境、服务民生的突出问题反映,用好“大信访”“政企直通车”“走亲连心三服务”等数据监测分析机制,对于久拖未决、重复反映、长期反映的,既严肃查纠有关干部推诿扯皮、敷衍塞责问题,也着力解决背后的梗阻性体制机制问题。

其次,用好基层干部负担反映的“诉求表”。比如,杭州市深入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构建基层事项准入联审“防火墙”、“减负在线”平台问题收集处置、基层观测点定期走访分析等系列机制,多渠道广泛收集基层干部的真实诉求反映。在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分析研判背后是否存在责任“甩锅”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再次,用好公权力大数据监督的“预警表”。依托数字化改革,聚焦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权力运行和群众利益维护等工作情况,推动数字化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督,持续汇聚数据信息,丰富完善监督模型,密切关注数字造假、空喊口号消极应付等问题,梳理研判高频预警事项和隐形变异问题,加大精准监督提示,健全“查、纠、改”处置闭环,推动规范权力运行。

怎样坚持正向引导,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

周洪峰: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施治、综合施策,党组织、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等有关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一是推动能上能下。党组织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切实把推进干部能上能下同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有机结合起来。对不担当不作为或者缺乏履职能力的党员干部,根据具体情节该免职的免职、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

二是强化正向激励。正向激励是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的务实之策。比如,大力选拔使用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那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持原则、敢于亮剑,在改革发展中敢于触及矛盾、迎难而上、解决难题的党员干部,由此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在这方面,杭州通过每年评选市级“担当作为好干部”“最美公务员”等评选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和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崇尚实干、敢于担当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三是要为担当者担当。在保护干部担当作为、减轻干部顾虑方面,杭州通过市人大立法,出台《杭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干部在服务企业、推动发展中敢于创新、主动作为提供了法律支撑,对诬告陷害和干扰履职行为依法追责,为干部松绑减负。去年,杭州市纪委监委组织开展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巩固深化年”活动,全面打好“预警提醒、澄清查诬、精准问责、尽职免责、回访教育”组合拳,为党员干部做好“难而正确的事”提供保障。

丁兴建: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从坚定理想信念、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监督监管等方面一体发力,引导党员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勇于先行先试、善作善成。

一是筑牢思想根基,激发担当作为内生动力。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帮助党员干部准确掌握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加强政绩观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进一步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注重挖掘培树勤廉典型,营造学习模范、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是让有为者有位,树立重实干实绩的鲜明导向。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既避免唯资历论,单纯依靠论资排辈提拔干部,又避免唯年龄论,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注重在基层、乡村振兴、经济建设、民生保障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培养干部,推动干部在基层一线中练就过硬本领、砥砺务实作风。健全干部能上能下工作机制,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及时开展“叫醒”谈话,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帮助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安排合适岗位,持续释放庸者下、劣者汰的强烈信号。

三是为担当者担当,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坚持精准问责,严格把握性质认定关、责任划分关、量纪尺度关,确保权责一致、错责相当,真正问出成效、问出干劲。制定先行先试担当作为风险备案机制,对改革探索性工作,提前申请风险备案,经过预判评估备案后对后续问题可依规依纪减责免责。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关爱回访力度,坚决打击诬告陷害行为,旗帜鲜明为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引导党员干部打消顾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干事创业。

责任编辑:梁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