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大家庭

来源:风正巴渝网 时间:2017-07-31 16:50

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同志们,紧密团结,努力奋斗,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革命工作。他们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笑对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在红岩这个偏僻荒谷中谱写了一曲曲充满欢乐的生命乐章。

邓颖超、钱之光等办事处人员在红岩村水坝担水

在红岩革命的大家庭里,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官衔之称,上下级之间非常随和,部长不叫部长,书记不叫书记,大家亲切地称周恩来为恩来同志,称董必武为董老,称邓颖超为小超同志或邓大姐……在这里,大家平等相处,毫无特殊,一起吃饭,一起工作,一起劳动。当时,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在延安号召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方局的同志们积极响应,在办事处房前、房后、坡上、坡下开垦出六七块小菜地,种上了白菜、萝卜、芹菜、牛皮菜等五花八门的蔬菜。不管工作有多忙,身体有多累,周恩来等领导人总要抽时间和大家一起干活,一起闲谈,在劳作中讲道理,既通俗又易懂,常常引得阵阵笑声,让大家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受到鼓舞。例如浇粪的时候,有的工作人员嫌臭,周恩来便利用四川谚语打趣道:“吃的是屎,穿的是屎,离开屎就得饿死。”在给蔬菜捉虫子的时候,将国民党顽固派比作钻心虫,坚定大家坚持革命斗争到底的信心。

在红岩革命的大家庭里,有着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志们工作虽然繁重,但自上而下从未放松过学习。周恩来和董必武把他们组织起来,两周举行一次座谈会,大家就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问题进行专题发言,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在检查个人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借以教育了每位同志。周恩来等南方局领导人更是以身作则,引导大家加强学习。例如,周恩来号召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英语。曾旅欧留学的周恩来外语流利,但他仍让龚澎教他英语;60岁高龄的董必武则在办公室戴着老花镜朗读英语。在两位领导的带动下,办事处开办了英语培训班,一时间,学习外语蔚然成风,无论是清晨还是夜晚,在室外、在宿舍……都能看到同志们手拿课本,嘴里念念叨叨地读外语的动人景象。

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同志们打篮球的场景

在红岩革命的大家庭里,同志们像对待自己儿女一般照顾着每一位儿童。当年,办事处二楼里住着一部分干部的孩子。由于工作紧张,难免疏忽对孩子的照顾,常出现一些事故。鉴于此,邓颖超对妈妈们说:孩子是革命的后代,应该好好地抚育他们。条件不好,就自力更生,组织起来。于是,大楼外三四百米以外的几间小平房建立起了托儿所。没有孩子的周恩来、邓颖超比谁都更关心这些儿童,看到孩子们连件像样的玩具都没有,便号召大家一起动手做。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工作人员做出了一批手枪、冲锋枪、大号车、动物车、布娃娃、毽子、叠纸等简易玩具,同时还编出不少歌谣、故事和顺口溜。有了这些玩具,孩子们玩得更开心了。

在红岩革命的大家庭里,处处充满了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在严密的政治封锁和特务监视包围中,办事处的同志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为了改变枯燥无味的生活状态,充满朝气的同志们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如荣高棠指挥了歌咏比赛,张玉琴的女儿以优美的嗓音博得了小歌唱家的美名;底楼的救亡室成为了乒乓球赛场;办事处大门口对面变成了简易篮球场;年龄大一些的同志聚在红岩楼上或打桥牌,或跳舞;正当“君子好逑”年龄的青年男女,则演绎了一幕幕诗意极浓的罗曼蒂克式话剧……

在红岩革命的大家庭里,同志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克服生活上的艰辛。那时的办事处生活非常苦,八年发两次单军衣,三年发一次棉衣和被子,每个月的伙食费仅三元法币。毛泽东来到重庆,看他们成天吃空心菜、胡豆,说伙食比延安还差,遂将伙食费增加到五元六角。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志们相处非常愉快,六七人围站着只有一大碗菜的桌子跟前,吃得有说有笑。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就是红岩生活的真实写照,它也被人们称作“小解放区”。

摘自: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编著《红岩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故事读本》,重庆出版社出版。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