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重庆市纪委监委

磨子山下盛开“五朵金花”——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结硕果

来源:重庆日报 时间:2024-07-02 17:27

磨子土家族乡地处磨子山下,是忠县唯一少数民族乡,也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之一。去年5月,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新选派驻村工作队,分别入驻磨子土家族乡石梯、堰口、中塘、小李和竹山等村。一年来,各驻村工作队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盘活做大原有加工坊,村集体经济亮点纷呈,石梯村首批乳鸽产品即将出栏,堰口村竹荪进入批量采收期,中塘村面条加工坊麦香阵阵,小李村的红薯粉条加工厂即将投产,竹山网络集市交易繁忙……成为盛开在磨子山下的“五朵金花”。

发展新兴特色种养业,集体增收立竿见影

“出鸽了!又出鸽了!”6月22日,磨子土家族乡石梯村的肉鸽养殖工坊里传出阵阵欢呼声。看见几羽鸽子破壳而出,几名驻村干部激动不已。

石梯村是脱贫村。以前,村集体经济产业为零。去年5月,重庆工商大学选派第一书记陈琛开展入驻后的首次入户走访时,发现村里有2户养鸽村民,突然就有了“灵感”:养猪、养鸡、养牛的多,但养鸽的却很不多见,能不能发展肉鸽养殖产业?

通过市场调研后,大家发现,养鸽的成本低、回报高。在向县内及铜梁、万州等区县养鸽专业户取经后,今年3月,驻村工作队购买100对种鸽,计划先自行试养,待成功后发动村民饲养。

鸽子的营养价值比其他家禽高出不少,乳鸽(4周龄)的营养价值则更高,主要消费群体为产妇和术后康复人员等,一只乳鸽可以卖到30多元。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决定向养殖乳鸽方向转型,确保产业更具竞争力。目前,首批100对种鸽已经全部开始产卵孵化,乳鸽产品即将投放市场。

为扩大养鸽规模,在帮扶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石梯村今年上半年扩建了400平方米的肉鸽标准化养殖工坊,养殖规模可达500对。全面投产后,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同一天,距石梯村3公里外的堰口村,几名村民提着装满竹荪的篓子欢快地走出大棚——早上6点种下荪种丝,上午9点即可收获,这种快得有些难以置信的特色种植业让大家干起活来十分兴奋。

堰口村有洞口河、坝子河两条河流穿境而过,邻岸有一百多亩闲置土地。在驻乡工作队支持下,市信访办选派第一书记雷臻豪与福建农科院紧密联系,对接产业项目。专家实地考察后,认为这里的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种植竹荪的理想之地,于是,堰口村集体流转了110亩土地,与龙头企业合作种植竹荪。

竹荪种植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服务指导,在他们的努力下,竹荪长势喜人,预计每亩可产鲜竹荪1000余斤,加工后可获得干竹荪100余斤,产值高达4万元。110亩竹荪总产值预计在440万元以上,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堰口村四组村民曾庆明将自家2亩撂荒地流转给村集体种竹荪,他在每年获得900元土地流转费的同时,还可以在竹荪种植基地务工,每月收入一千五百多元。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唱响“磨子山”品牌

“这面条有真正的麦香味,吃起来也非常劲道。”6月23日,专程驾车前往磨子土家族乡中塘村采购面条的县城早餐店店主刘少明,给中塘面条竖起了大拇指。

中塘村原有一家面条加工作坊,由于技术滞后,加上销售渠道不畅,面条加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去年,市林业局干部孔营被派驻到中塘村担任第一书记。在驻乡工作队协调下,孔营争取到大渡口小面产业园的指导,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方面优势,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模式,村集体参与面条加工作坊的生产、管理,实现村企有效衔接。

通过工艺优化提升等方式,原来时停时开的机器欢快地运转起来。面条加工产能由原来的月产3500公斤,提升到9000公斤。所产土面条的品质较以前有大幅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自去年9月至今,该面条加工厂共生产土麦面72吨,实现销售收入26.2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7.6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66元。

眼下正是菜油加工旺季。近段时间,只要驾车途经磨子土家族乡堰口村,总会闻到阵阵菜油的香味,味蕾被瞬间唤醒。作为村集体筹资建设的企业,这个菜油加工厂目前正开足马力生产,源源不断的菜油被装入油桶内,村集体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以前,堰口村许多群众有种植油菜的传统,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菜油加工厂,收获的菜籽只能低价出售。驻村工作队入驻后,迅速争取到帮扶集团的43万元资金,引进榨油机、灌装机、离心机等设备,建成榨油坊。如今,这一项目不仅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收入,还惠及周边7个乡镇的油菜种植户。

堰口村通过新建榨油坊壮大村集体经济,与之相邻的小李村则谋划建设了一家粉条加工厂。

小李村有红薯种植面积二千多亩,但一直以来,种出来的红薯都是作为猪饲料,几乎没产生什么附加值,而在整个磨子乡,红薯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去年底,市商务委选派第一书记李塘同村“两委”干部赴奉节实地考察学习粉条加工经验后,决定在本村建立一家红薯粉条加工厂。

驻村工作队向帮扶集团争取资金30万元,争取衔接资金53.6万元,解决了粉条加工厂的资金难题。目前,项目已完成立项、场平施工、设备比选等前期工作,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仅此一项,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收入。

新建网络集市,让磨子农特产品销全国

近段时间,磨子土家族乡竹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如春收货、打包,忙得手发软。6月以来,每天都有数百件产于磨子土家族乡各村的农产品经过他的手,销往全国各地。其中“6.18”大促期间,共有5000余件产自磨子土家族乡的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集市销向天南地北。

去年5月,市纪委监委干部王如春被派驻竹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之后,王如春发现村里产业基础良好,但由于本地市场有限,产品难以销售出去,村集体经济收益甚微。村集体种植的蔬菜,售价被压到0.2元/斤不说,还得送到县城去,除去运费,几乎没有节余。

驻村工作队决定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入手,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王如春认为,必须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电商方式卖出村里的农产品。他与村党支部书记吕志华组成搭档,由吕志华出镜,他负责拍摄、剪辑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推广。单靠村干部的推广还不够,王如春积极引导村里的农业企业在拼多多、美团等平台开辟销售渠道。为解决快递费用较高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会同村内农业企业,主动与县内快递公司对接,大幅降低运费,提升利润空间,让全村及全乡更多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到外地。

直播带货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新机遇。今年初,经过多番考察、筛选,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联合签约引进一名粉丝量约5万的美食主播。该主播通过直播做菜的方式,“顺便”挂小黄车将本村农产品销售出去。驻村工作队还利用村委会原办公楼建成泡菜厂,动员该主播投资入股经营,既把这名美食主播留在村里持续发挥推介作用,又将本村农产品通过变成泡菜的方式提升附加值。

目前,在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队推动下,竹山村已组建包括电商、餐饮、泡菜加工在内的3个强村公司,业务范围已经辐射到全乡各村及县内,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

“以前,我们种的大头菜,几分钱一斤都卖不出去。现在有王书记他们加工成泡菜后在网上销售,大头菜的收购单价提到了0.2元。”竹山村5组村民刘和文激动地表示。

蓬 勃发展的集体经济不仅促进了全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群众务工增收。据王如春介绍,竹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内农业企业今年预计为村民发放务工工资超过100万元。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