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为何说它永远在路上?

来源:风正巴渝 时间:2025-02-18 16:01

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和六届市纪委四次全会,对常态长效抓好纪律教育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着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纪、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集中性学习教育虽然告一段落,但经常性的纪律教育从未“收工”。纪律教育,从来不是“昙花现”,而是“四季雨”;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仗”。它既是党的建设的“必修课”,更是党员、干部一辈子的“心头事”。唯有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一步一脚印、一锤一锤敲,才能让纪律规矩转化为自律,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学纪不是“一阵风”,而是“日日功”

学纪这事,最忌“雨过地皮湿”。有些党员、干部总想着“学过等于学完”,听课走神、笔记摆拍,甚至把纪律条文当“背景音”。结果?知识盲区越攒越多,“踩雷”风险越埋越深。

如何让学纪“不知止”?

要原原本本啃条文,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是“选修课”,而是“必读书”,必须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逐字逐句学,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贯通起来,对着工作找答案,把“死的条文”变成“活的指南”。要正反案例对照学,以正面典型为镜子、反面教材为警钟,白天看榜样、晚上思教训,对“八小时外”的廉洁提醒也要听进耳朵、装进心里。要带着问题找答案,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日常监督发现的漏洞短板,都是最好的“练习题”,把案例当老师、把问题当考卷,带着问题学、跟着案例学,才能学出真本事。

纪律不是“稻草人”,而是“高压线”

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于“长牙带电”。但现实中,有的地方执纪像“棉花糖”,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有的党员干部把纪律规矩当“橡皮筋”,松一阵紧一阵。这般“宽松软”,势必导致党组织软弱涣散,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如何让铁纪生威?

“一把手”要带头较真,各级党委(党组)书记不能当“甩手掌柜”,班子成员不能做“局外人”,必须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一岗双责”,带头把严的标准树立起来、把严的纪律执行起来。党员、干部要常照镜子,每日三省吾身——说话有无夹带私货?办事有无触碰红线?用权有无偏离轨道?勤掸“思想灰尘”、多思“贪欲之害”、常破“心中之贼”,方能守住“不出格”的底线。要习惯在“探照灯”下工作生活,监督不是找茬,约束不是束缚,把接受监督当“体检”,发现问题早治早好,总比“病入膏肓”再动刀强。

守纪不是“捆手脚”,而是“穿护甲”

学纪的落脚点,是让干部既干净又干事。可从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中发现,有些党员、干部一讲纪律就“躺平”,对群众急难愁盼装聋作哑;有的借口“守规矩”当“不粘锅”,遇到矛盾绕着走。这股歪风,必须刹住!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要把纪律转化为战斗力,党中央部署的大事、改革攻坚的硬事、群众揪心的难事,都是检验学习成效的“试金石”,纪律学透了,腰杆才能硬,步子才能稳。要用为民情怀丈量政绩,坐在办公室全是问题,走进田间地头都是办法,坚持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多想想“群众皱眉为哪般”,少盘算“个人得失几何”,才是真守纪、真担当。要把握好严管厚爱的分寸,该打的板子不能软,该容的失误也要容,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给实干者吃“定心丸”,让躺平者没“避风港”。

记住:纪律的红线,守住了是坦途;规矩的底线,越过了是深渊!



纪委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