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树牢正确政绩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政绩观直接反映了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础。然而,从近期通报的典型案例看,一些党员干部政绩观错位的问题仍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干部的自身成长,更贻误党和国家事业的顺利推进。党员干部唯有祛除“躁气”“官气”“浮气”,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方能涵养政治定力,厚植为民情怀,锤炼扎实作风,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祛“躁气”以固根本,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政治定力。“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政绩观扭曲,根源在于思想滑坡、心态失衡,导致政治定力动摇。党员干部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用以凝心铸魂、固本培元,常补精神之“钙”,拧紧讲政治、讲党性的“总开关”。要涵养淡泊心态,树立正确得失观,自觉摈弃私心杂念,看淡个人进退得失,看开功名利禄诱惑,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要明辨公与私的界限,视公私分明为党性试金石,时刻以公心丈量言行、检验作风、匡正自身,坚决抵制私心膨胀、野心作祟,自觉抵御“小我”欲望侵蚀,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唯有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方能行稳致远。
戒“官气”以守初心,厚植“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权力观,坚决破除“官本位”的思想,深刻认识权力取之于民,只能用之于民,而不是当干部的特权,少一些“架子”、不迷恋“位子”、放得下“面子”、能拒绝“票子”,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树立正确群众观,强化公仆意识,时刻心系群众,以“空杯心态”开门纳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要用好民心这杆“秤”,将群众的好口碑当作实绩丰碑,把民情、民意、民声当作工作的“风向标”“晴雨表”,转化为惠民利民、促进发展的“金点子”“好法子”,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扫“浮气”以求实效,锤炼“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扎实作风。“浮气”滋生,表现为急功近利重显绩、好大喜功图虚名、作风漂浮不深入,本质是政绩观跑偏、作风不实。党员干部要扫除“浮气”,关键在“实”。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跳出“舒适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实情、听实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要“求真务实”,运用辩证思维、全局思维、底线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真抓实干”,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精神攻坚克难,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破解发展难题。既要抓好当下见效的“显绩”,更要夯实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以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
版权所有:中共重庆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重庆市监察委员会,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备案序号:渝ICP备07000348号
![]() |
![]() |